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转载自中国艺术报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应对未来全球竞争的空间载体,面对当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家创新实力、战略科技力量以及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战略利益博弈的重要砝码。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可以说是国家应对未来全球竞争的重大举措,并且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使大湾区成为中国面向世界进行科技变革和文化融合创新的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艺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代表的正是国家文化的发展高度和国家形象展示的能力,因此文艺事业的发展是“推进文化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途径,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佳表现方式。所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融合创新繁荣与发展,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命题。
文艺的融合与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有所凭据,文艺既然是时代的风貌和时代前进的号角,那么文艺的创作、融合和创新就需要立足时代的语境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区域特色,并充分利用湾区资源和优势,在充分深入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文艺的融合和创新。
在地理区划上,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连同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及肇庆九个广东省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地域范围广大,其中岭南文化、港澳文化、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杂糅其间,为文艺融合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区划的战略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旨在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大力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这既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融合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为湾区的文艺融合与创新带来了东风。以广州为例,自2018年,广州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20多家。2018年—2022年短短的四年间,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不断探索和升级,现今已成为6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入驻、年产值超6.3亿元的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地。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湾区数字文化产业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与之相符合,加速文化产业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园区集聚了娱加娱乐集团总部、易腾动漫、独角兽动漫、蓝深科技、波罗鸡文化等60余家企业,其中文化科技企业占比90%以上。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划中强调,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跨界融合和转化,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建成智慧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文艺融合与创新可乘的东风之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艺创作和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融合与创新提供助力。
文艺的发展与创新,如果不以具体的内容为中心,则是空的;如果不以人民的需要为方向,则是盲的。因此,不论何时,文艺的内容生产都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文艺内容生产首先要直面的问题便是文艺工作的“对象问题”,也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文艺工作的核心问题,文艺工作的方向正确与否以及文艺创作的生命力都来源于此。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要想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发展、融合和创新,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才能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也是市场经济概念中需求理论对文艺内容生产的一个根本要求。
为让文艺的蓬勃活力在大湾区尽情绽放,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新时代,我们还要解决好“文艺如何高质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新时代的人民大众,现代社会的文艺受众,是科技创造出来的新媒体环境所培养的人民大众,其接受文艺的方式和逻辑都极具媒介属性特征,因此要进行文艺创作就必须首先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文化语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也正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即我们的文艺工作“是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也是第一位的工作”。这就是说我们要熟悉我们当下人民群众所处的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只有深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作品在抓住不同文化本质的同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优势,将各个要素与文艺创作紧密联系,从而进行融合和创新。
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却也催动着科技的跨界和融合,这也是“互联网+”模式的认识论基础。身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人民群众,是在多元媒介环境共同作用之下培养出来的受众群体,他们不再满足和局限于单一的媒介形式,而是习惯于在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将信息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采用更为丰富的媒介语言和形式,以一种全新的展示逻辑,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进行传播的新媒体语境下接受和理解信息,并以此认识世界的。
可以说媒介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逻辑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接受形式和思维方式,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已经成为了文艺融合和创新的重要实现手段,因为全新的科技既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为先进的文艺作品实现形式,扩大了创作空间,还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给受众带来更好的需求满足。科技本身就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关键还在于科技发展能够为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提供更好的工具。
对大湾区文艺创作来说,科技拓宽了人类认识现实的边界,文艺创作本身就是取材于生活,能动地反映生活,并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项社会生产活动。因而,将科技转化的新成果结合起来,深入认识现实,并积极利用新技术将认识到的现实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既是现代文艺创作“熟悉人”和熟悉文化语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在“互联网+文艺”的模式下进行文艺创新的重要实现形式。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立足当下文艺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模式,在“科技+文艺”的探索实践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将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为代表的新科技,推进大湾区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进程;探索大湾区文艺精品、文艺场所、文艺形式、文艺社交、文艺思维、文艺服务等“+互联网”的融合模式;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转型等。例如,报告文学《大地安宁》《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长篇小说《叉仔——与深圳一起成长》、短篇小说《月光下》、中篇小说《飞发》、中国画《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珠江漫画长卷等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以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香洲埠文化院街”、新华书店创新品牌“横琴书笙馆”等文旅项目都面临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这一问题,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数字化转化和传播,是科技创新条件下文艺融合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技+沉浸”为文艺融合创新
提供了技术途径
科技与文艺跨界联动,展现出科技创新与文艺形式的完美融合。沉浸式体验是科技发展跨界与文艺进行融合创新,深挖现实从而给人民群众以全新文艺体验的一个典范,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实现形式提供了融合与创新的途径。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5G的商用化,5G技术普及和应用是“科技与文艺跨界联动”的基础性建设项目,VR、AR、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科技都将搭载5G技术的实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艺传播媒介的一大融合和创新,并将会极大地拓展文艺实现技术和文艺产业发展空间。
广州位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前沿,近年来在加速文旅板块融合与多元化升级,高起点介入沉浸式互动文娱领域成绩显著,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广州与国际著名teamLab艺术团队的合作为例,teamLab在广州琶醍文化创意园区开设“生命之森与未来游乐园”沉浸展览,展览区域足足有2600平方米,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艺术盛宴。此外,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与teamlab合作,推出全新teamLab艺术梦境入住套餐,套餐用户可享受豪华城景客房一晚、FOODS餐厅双人自助早餐和“teamLab:生命之森与未来游乐园”门票2张,成功树立了国际化沉浸视觉技术在国内创意落地和文旅板块融合与多元化升级的典范。
依托大数据,精准画像、准确投放推动文艺消费精细化。大数据发展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向的同时,也改变着文艺作品的消费模式,使文艺作品的受众需求被深度挖掘,并将受众本身也纳入到文艺产品的生产与服务的生产过程之中,推动文艺作品实现精准生产,并不断完善文艺产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打通文艺作品中的虚拟与现实空间。在这种新形势下,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重点强调要“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再次凸显了数字艺术技术的重要性。
沉浸式体验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机制力度和深度的折射,它是建立在新一代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等基础之上的,特别需要把取材自人民生活中大量的原创内容与前沿科技进行创新组合,形成二者在内容、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现实场景的搭建,配合数字科技在全面调动人的感官的同时营造出逼近现实甚至是“超现实”的氛围感。然而沉浸式体验也必须选用贴近或超出用户生活体验的方式,应用在诸如游戏、展览、音频视频等文艺情景中,才能真正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并催生出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虚拟与真实交织的体验中。
2022年,绽放文创对公众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新地标——“绽放数字艺术馆”和深圳欢乐港湾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文旅主题数字藏品——OHBAY×ROBAO·OLIGE!就是科技与文艺跨界联动的结果和从侧面反映中国沉浸式体验发展水平的具体实例。绽放数字艺术馆的前身是玻璃厂的原料筒仓,经过改造,拥有超过2400平方米的全新超感官体验数字艺术创意聚合空间,专为展示大型数字艺术作品而设计,空间本身就是艺术本身的一部分,使参观者能够沉浸其中;数字藏品具有“唯一编号”“不可复制”“无法篡改”“长久性”等特点,因此不怕“折旧”、不会“损耗”,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文旅艺术虚拟资产。对于上述以文创IP及空间为内容产品,和以商业品牌运营管理为核心手段所创造的第三类社交及消费场景,是大湾区通过品牌影响力获取优质文化内容资源、城市文化地标场地来营造品质文化社交体验场景,进行文艺融合与创新的初步探索。这正符合了文艺一方面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对人民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有着提高和引领的特征。
科技助力新时代大湾区
审美风尚的形成与引领
文艺创作是社会审美的集中表现,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振精神的重要作用。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不仅要能够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精神风貌,还要能够以社会审美风尚来引领人民的文艺审美追求。文艺的融合与创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的内容,必须能够为湾区建设提供助力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创作必须能够反映当前人民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充分认识湾区特征和机遇的情况下,对未来生活有所描绘,并能引导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的融合与创新在深入人民生活并描写和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同时,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加强新时代美育建设,推动社会向美而行,还要提高大众审美、引领风尚。
文艺创新的本质在内在机制上,是在反映人民生活的基础上,融合审美风尚,提高人民的审美追求,并对人民的现实生活有借鉴意义。这里的审美风尚是指在具体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大众性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简单说来,审美风尚是一种社会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风尚的形成是由地域、民族、时代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审美风尚是文艺创作的风向标,也是文化属性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来引导大众进行审美追求的关键因素。审美风尚的形成和变迁与具体的社会语境密不可分。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上处于中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融合之地,并且是以中华文明为主导,容纳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前哨,在西方文明的对照之下,东方文明的审美特性更加具体且生动。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在地域文化上属于多元文化共存且激荡融合的特点,虽然呈现出文化差异性和各自地域性,但是仍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之内,因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艺所彰显的审美风尚,仍然是中华美学精神题中之义。最后,在时代性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与建设,是国家根据当前的时代特点和要求进行的战略布局,其中科技的融合、创新和转化是粤港澳大湾区最主要的特征,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融合与创新将会极大地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生活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从实践层面上讲,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职能具体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在对于未来生活的描绘和预期之上,这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价值旨归。
那么在新的科技条件下,文艺工作者就要利用数字艺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为人民大众“打造”未来生活的“模样”,不断探索和突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具体而言,大湾区可以借鉴元宇宙和超现实虚拟空间打造的形式,让人民大众“穿越”到古代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为人民大众描绘未来可能发生的美好生活。并且通过科技创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未来美好生活的超现实沉浸式体验,让现实中的人民大众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而引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审美风尚。
科技创新为大湾区非遗项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扩大了宣传覆盖面,让传统文化以更新奇、更有趣味的展现方式跟大众链接,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湾区人民的现实生活。例如,“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虚拟营地在广州百年码头太古仓线上线下同步开营,或许可以作为科技助力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示范性探索。“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虚拟营地依托数字建模与虚拟引擎核心技术,通过“非遗”+“元宇宙”的多元融合,打造集非遗展示、数字体验、互动打卡于一体的非遗综合体验空间,邀请广东音乐、广东醒狮、粤剧、粤语讲古、洪拳、广州剪纸等代表性非遗项目进驻,打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多种形式让大众沉浸体验非遗精彩。
此外,引领审美风尚离不开文艺批评,近年,广东省评协从文艺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平台、拓空间、筑高地,努力擦亮“粤派批评”品牌。从2016年以来,广东评论界围绕“粤派批评”展开多次讨论,一直延续至今,“粤派批评”现象已经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市文联和广州市评协利用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探索网上文艺阵地建设,着力提升文艺评论和宣传传播水平;发扬粤派批评的优势,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进行理论介入和整体评价,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互动机制、新时代文艺创作和传播;联合香港、澳门等地的大学出版大学生创意写作丛书,举办“澳门风云50年”文化论坛等。这一系列推进“粤派批评”、打造粤评方阵的举措为大湾区推出精品力作、引领审美风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话语空间。
新时代,以数字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所引领的文艺创新与融合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审美体验,由于数字信息化技术在文艺实现形式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数字信息技术在文艺创新上的应用,必然引导当代审美文化朝着科技文化高度融合的方向前进。然而,文艺与科技融合的同时,文艺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艺科技化+科技文艺化”问题,即文艺创作过分依赖科学技术提供的形式,使文艺的内容被淡化,从而被科技所取代的挑战。例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向文艺领域渗透,AI+文学创作、AI+电影创作、AI+教育等形式的融合,为文艺的创新与融合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使文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下面我们综合上文的分析,具体谈一下科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与融合的实现路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利用其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科技优势,积极探索“科技+文艺”的实践,推进大湾区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的进程;探索大湾区文艺精品、文艺场所、文艺形式、文艺社交、文艺思维、文艺服务等“+互联网”的融合模式;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的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地区科技创新优势加速文旅板块的融合与多元化升级,广东各级文联要积极介入沉浸式互动文娱事业的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融合与创新开辟新的道路。以“科技+文艺+生活”的方式为大湾区城市存量空间的激活与改造创造条件,打造元宇宙体验空间与触手可及的艺术文化生活空间,为人民大众精神文化消费升级和文化社交创造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探索网上文艺和文艺评论阵地和建设,继续发扬“粤派批评”优势,为大湾区推出精品力作、引领审美风尚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发挥地区科技创新的优势,积极探索利用科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科技创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未来美好生活的超现实沉浸式体验模式,在文艺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上文所述,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科技文艺融合创新,发展科技文艺高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虽然科技在与文艺融合的过程中,能为文艺的创新和融合开辟新的路径,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却容易使文艺创作过分依赖科学技术提供的形式,使文艺的内容被淡化,从而面临被科技所取代的挑战。例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向文化创意领域渗透,AI开始介入文艺创作活动,AI+文学创作、AI+新闻写作、AI+电影创作已经出现,这对传统的文艺观点和艺术形态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过度依赖科技生产的文艺产品在内容上显现出高度的同质化和碎片化,这主要是由于AI只能进行原有材料上的逻辑加工和生产,却不能进行审美化的内容创造(到目前为止仍是如此)所导致的,所以其商品和流通属性远高于其代表的文艺属性,这种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性、强制性的文艺创作模式的背后,是将人民生活符号化,人民的文艺需求商品化的过程。因此大湾区的文艺创新与融合应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科技的工具特性和媒介属性。既要借助科技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文艺表达和实现形式来进行文艺创造,还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现实的更广视阈下的深度挖掘。
总而言之,每一个时代都有符合自己时代特色的文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设立的体现时代科技与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地域范围,其文艺创作的融合与创新,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自身特性和科学技术优势,进行更广视阈下的文艺创作实践,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活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描绘,以此来服务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智慧城市群的建设。
— END —